工作总结

【道德经学习心得】

时间:2021-10-19 14:27:11  阅读:

第一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这个暑假仔细学习了《道德经》 ,我明白了很多,也懂得了很多。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意思就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地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将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所以才能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虽然仅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所蕴含的道理哪里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比如首句“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以泛指自然的方面可以指自然规律,如:星系的运动轨道,物质的自然混成及固有的运动轨道和方式;
人文方面可以指人道、道德、人类发展的自然规律。

“可道”是指出宇宙自然规律的确定性和因果关系。也就是宇宙的自然规律的可以被人类认可和确定的现象。

“非常道”又指出人类一旦用言语文字来表达就存在着不确定现象。用物理的观念来分析就可以认为是一种动态的存在使一切都不确定。也可以认为是指出人类的有限性而难于道出自然界的全部或准确的自然动态。

“名可名”就是人类对一切现象的命名,名可名是老子认可了人类思想活动对自然的命名。另一方面,又用“非常名”区分了“人类的名”和“自然的不可名”。所以这样的一对排比句道出了宇宙无常和人类有常的界限。前面简单的6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就道出了人类不同参照系下的各种理论体系的存在是一种自然存在的现象。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老子对于宇宙自然的相对性、物极必反、中庸之道、道无常、柔弱刚济、处事处世、大小上下、重轻强弱等等相对、绝对的分析都能给出最大参照系的分析和包容,甚至对不确定性、悖论的数学物理关系都能给出抽象的合理分析,这种分析虽然不能给出方程的确定性,然而却能指出方程的不确定性问题。也就是他当时的思维可以直达物理学目前的最高境界“不确定性原理”。

总而言之,《道德经》不管是在哪个时期,甚至在当代仍然不失为一部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直至“天人合一”的简明而客观的经典著作。给了我们无尽遐想的空间……

第二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学习心得

本周自己学习了6-10章,每章内容从三个方面:第一,处世空明拳(做人的基本道德);
第二,职场易筋经(职业生涯中的道德思想);
第三,商海逍遥游(社会道德理论),从这5章学习感受到,书中的道德知识,很深奥但又易懂,从我们的生活中的一个个案例为我们讲述了,这些无时无刻不存渗透在我们的人生,职场和社会的道德现象,下面就是自己结合工作总结的心得:

1、耐心等待成功机会的到来--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树立自己的目标,同时自己目标达成中出现的出问题及时总结,分析。有个目标才有了方向,人才会有动力,有干劲,同时对自己的工作目标进行分解,在目标达成的过程出现问题,及时进行修正。就像我们的利润目标设定,我们采购业务工作的一切的一切都围绕这个目标展开,月目标设定了,但是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目标设定的不合理,那么我们就静下心来思考,影响自己对行情分析的那些因素没有考虑到,到货控制及其他客观因素影响了,及时纠偏。例如:10月蛋白蛋白粉的利润目标设定,自己也是刚接手业务,当时只按照10月后期的行情走势及库存情况,采购计划及用量变化等等因素,设定利润目标,通过深入的学习,发现公司所使用的蛋白粉是55%的,而自己是按照60%蛋白核算的利润目标,没有将60%蛋白粉折合成55%的蛋白粉,所以设定的利润目标一定是错误的。

2、有时候慢就是一种快--慢是一种调查,一种回顾,一种总结,是对业务的仔细研磨,仔细审视。人常说"慢功出细活",作为采购人员,我们所谓的慢就是细心,认真。记得在今年年初,我给宁夏的一位玉米客户,做到货质量反馈,由于自己的一时粗心,将扣款项目数据罗列错误,导致客户对扣款不满意,客户大发雷霆,自己感觉很委屈。最后自己将到到货的反馈系统数据核对最少3边,分析问题出在那里,发现是自己的问题,没有问题后,才发给客户,一来一去弄了好几天,本来想快,反倒,慢了许多,要是仔细一点,认真一点,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以后凡是部门主管交代的或者及其他书面的材料至少检查3边,自己觉得完全没有问题才能完成。

3、为自己照亮别人的路--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交给我们立足社会和职场的基本道德知识,作为采购部我们是一个整体,不管别人遇到什么样的问题,我们都有责任和义务去做,看似你好像比别人下班晚了,干的活多了,但是自己想想,自己学到的东西是不是比别人多了,同时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新的东西,你以前所不知道的东西。知识水平得到了提高,能力得到锻炼,何乐而不为。例如:今天,刘振刚让我帮他开一个采购单,我就学到一点,原来以为,公司袋装原料包装扣重都是按照0.125kg,但是今天我开的采购单是0.12公斤扣重,同时,通过帮助别人,反思自己所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非常欠缺。

4、吃小亏占大便宜--吃亏并非坏事,主动的尽力的去帮助别人,为自己以后铺平道路。供应商来了我们热情一点,了解到信息可能就是真实的,在我们以后与客户沟通中,客户感受到我们的诚意和热情,或许我们会给公司带来更大的效益。吃亏是什么,吃亏是一种阅历,吃亏是一种精神财富,知识财富,能力财富。虽然你吃亏了,但是你的能力有了,知识水平也提高了,别人干不了的你能干,别人不懂的你懂,机会来了,你不上谁上?

第三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道德经》心得体会

袁婕媚 2014024222人文院 11广电2班

跟着张老师学《道德经》一个学期,受益颇多。由于是初次接触,更兼学习时日较短,尚且不能对老子的思想理解透彻。以下,我将根据自己所学章节,并挑出几句自己比较喜欢的语句和大家分享

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功成名退”是《道德经》修身论中正确的处世态度。不要富贵而骄,恃才傲物,锋芒毕露。要淡泊名利,越是功成名就,越要谦卑,越要低调,才能保身。

第九章中举例“持而盈之”“揣而锐之”“金玉满堂”“富贵而骄”都不能长久,而“功成身退”乃天之道。也就是说,要想在一件事上登峰造极那是达不到的,要见好就收。第十章中用了六个疑问句,而答案也藏在疑问中,最后总结体现不管是形体还是营魄都是不可能完全合一,这样就必须做到心静,守虚,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聪明如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为刘邦打下半壁江山。自刘邦入都关中,天子初定,他便托辞多病,闭门不出。随着刘邦皇位的渐次稳固,张良逐渐从“帝者师”退居“帝者宾”的地位,遵循可有可无,时进时退的处事原则。他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诸侯已满足,又加上身缠病魔,体弱多病。又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联想范蠡、文种兴越后的或逃或死,深悟“狡兔死。走狗烹;
飞鸟尽,良弓藏;
敌国破;
谋臣亡”的哲理,乃自清告退黄袍山,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

“不自见,故明;
不自是,故彰;
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换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京城大乱时,董卓乘势以勤王的名义洛阳。为稳住脚跟,懂入京后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废少帝刘辩,改立陈留王刘协。少帝刘辨即位不久,虽无功但并无大过。董卓一时意气用事自然引起百官不满,埋下祸根。懂收服吕布后,威势更猛,自任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飞扬跋扈,不可一世。激起朝臣普遍愤恨,人人欲诛之。曹操欲刺董卓,无奈计谋败露,无奈献刀。常言道,欲使之灭亡,必先使之疯狂。曹操的失败是其准备不充分,王允则计谋更高一筹,在董卓得意忘形之时,使用“美人计”,教貂蝉离间董卓和吕布的关系,董卓一命呜呼。实在大快人心。用兵讲究“出其不意,攻其不备。”,董卓的政治仕途节节攀升,本来就动机不纯的他拥有名誉与权力后更肆意玩弄权力,目中无人。自以为是登峰造极,却不知自己早已巍巍可及。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切事物由道支配,逆道而行又如何长久?真实“天机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为统治者所著,老子治国治民也有他自己完善的一套,其主要思想为“无为而治”“行不言之教”“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妄为,即顺自然而为。老子在第二章中提出“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圣人(即君主)要按照客观规律处理事情。《寡人之于国》中,孟子为梁惠王治理国家提出自己的观点:“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无为”是一种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因此孟子还说,如果达到上面所说的,“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无为而治的治国方式也是为了国盛民强。

西汉初年,由于楚汉四年之争严重消耗生产力,经济残败,连四匹同样颜色的马都找不到。刘邦借鉴秦王暴政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轻徭薄赋,与民休息政策,对人民的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采取不干涉主义或少干涉主义。借以安定民

心,发展社会生产力。此后,吕后、文帝、景帝继而执行,因而造就了史上有名的“文景之治”,而西汉后期的政治纷乱是致使西汉土崩瓦解的重要原因,不在话下。道德经第四十六章,“天下之道,却走马以粪;
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个国家如果长期穷兵黩武,使百姓出于水生火热之中,那么,这个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一提起诸葛亮,人们就会想起空城计、草船借箭、木牛流马。不可否认,诸葛亮是旷世奇才,他的雄才大略,使刘备占得一方之主,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立下汗马功劳。其为汉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敬仰。然而,急于报恩,实现宏图霸业,年过六旬却壮志未酬的他,不顾众人意愿,一意孤行五次北伐,六出祁山,致死五丈原也一无所获。连年的战争更使得蜀汉国弱民废,内外交困,局势危急。诸葛亮死后四十年,蜀汉灭亡,不得不说,诸葛亮的鲁莽行事频频出师是东汉衰落致毁的重要的原因之一。蜀国在三国中是最弱最小的国家,并不适合大规模的连续的作战。从本质上说讲,老子的思想并不主张打仗“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反,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果而不得已,果儿勿强”,他认为,不能靠武力来维持稳定,讴歌战争的人都是喜欢看见生灵涂炭的。一个国家只有在逼不得已之时才用武器自卫。此外,《道德经》第八十章也提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小国寡民治国更应该采取老子的治国之道。使国民出于和谐、浑朴的状态。

第四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最初想学习《道德经》的原因动机很简单,学中医的老师说要学好中医,首先要看《道德经》、然后是《伤寒论》、历代的医案、实践、最后才是《黄帝内经》。那会儿迷迷糊糊的,学中医学得很困难,听中医老师说了就赶紧买了本《道德经》,偶把《道德经》当成了学习中医的钥匙/捷径/救命稻草,偶很天真,以为《道德经》读完了,就可以开开心心顺顺利利地学好中医了。结果《道德经》看了有半年却一直停在双二章,很费劲很挣扎很痛苦,看不下去。如果说学习中医是个很大很深的坑,偶掉了进去至今还没出来呢,《道德经》更是个坑,边都没看到呢。

就在偶读《道德经》读得了无信心的时候,感谢老天帮忙,偶很幸运在第二期的第一讲开课前几天知道了书院开课,然后就开始了历时半年的学习。从2014.01.24开始听顾老师讲述《道德经》至今近半年,虽然对于一本需要终生花精力学习和实践的经典来说,目前的诵读时间也花的不够,理解和参悟也是十分地有限,但还是有一些些小小的进步的:从很文盲的字都认不全到20分钟就能熟练地诵读一遍,在很多的场景都能自发地联想到某章某句;
从即使是字都认识也不知道老子他老人家在讲些什么,到至少能大致明白字面上的意思,特别是课讲到过半的时候,后面的章节,估摸着能明白字面上的意思了。偶想这些进步虽然非常的微小,但是各位同学也一定有深有体会的。

顾老师说要每日诵读会有种种益处,偶就想起小时候写作文常拿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小时候在家读书,连躲在他家里的小贼都听得背熟了,他还在那里一遍又一遍的读呢)说明勤能补拙的道理,原来曾国藩小朋友一点也不傻的,是偶们都接受了现代教育所以不明白。顾老师说读偶就读吧,虽然也不能体会诵读的道理,当时就简单地把天天诵读当做是练气功或者静坐,总之读一读至少会身体健康吧,所以一开始诵读的时候,把注意力和觉察放在了身体上,彻彻底底地忘记了诵读的时候,心是不是还在道德经上。特别是到后面把经读熟了之后,

第一章完了后,心就跟着孙悟空跑了,到最后一章快读完了孙悟空走了心才回到经上。直到学习道德经的过程中偶然间在网上听了和上的讲经,才意识到这个问题,所以读是读过了,但是体会都不深。道德经的“德”字里面还有个“心”字

呢,偶竟然视而不见!另外,还忘了一个事儿,就是读完了要回向众生。以上2点在诵读上做的不好,需要改进。

诵读其实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实践,真正的实践应该是身口意都以老子反复说的圣人的标准(顾老师课上帮偶们总结过的,偶这里就不罗嗦了)来要求自己,使自己努力达到止于至善的境界。偶小凡人一个,目前还做不到这些,也不晓得这辈子是否有希望到达那样高的境界。读了经之后,反倒是常常看到自己自以为是、对人没有耐心、自由散漫、没有恒心、心不够宽广、挤地铁时不高兴给非孕妇/非抱小孩/非老弱病残的让座位、??、总之离道甚甚甚远,偶还得慢慢来。说到实践,就想起修行。老师课上常提到修行,或者课间同学们常提到修行。在这一点上,偶一直很困惑,到底要做些什么才算修行?每天读一遍《道德经》就算是修行吗?这样的修行能达道吗?达道有这么简单吗?前人有这么达道的吗?那些读经成道的前人只是读经吗?假如每天读经可以成道,那偶每天读一遍,要关注什么或者不关注什么才算有进步?才算走在通往大道的道路上?把读《道德经》当做精神寄托/逃避/开心丸之类的,恐怕有问题的吧?当然正作用肯定大于副作用。那读《道德经》到底是什么呢???偶越读越疑惑??

另外,每次课都有同学纠结于“无为”和“有为”的概念,其实顾老师讲得很清楚的,在没入道前,“无为”和“有为”都是“有为”,入了道之后,“无为”和“有为”都是“无为”。所以,偶们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不要去分别区判断这2个概念了,区分了等于没区分,就像没有证得菩提,谈空性一样的。

第五篇:《道德经》--学习心得

读《活学活用道德经》心得体会

——凯瑞红山置业公司·丁超峰

集团·人力资源部在6月8日发出通知,组织全员学习《活学活用道德经》一书,本人不敢妄自谈论《道德经》,仅对学习后一些启发和看法与各位同事分享,迂腐之处,敬请批评。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是《道经》的开篇,告知浩瀚时空中天地万物的变化。如果我们刻意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理念行为,只能是在一定条件下的结论。为什么人生中、工作中会有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这是必然。只是有多少人过于自信,把必然彻底否定了,违背规律,去做了背道而驰的“必然”之事,得到的却是事与愿违的结果。

管理大师有这样一段话:如果管理者不能摆脱过去的羁绊,抛弃过去,也就不可能创造未来。如果不能学会在系统中有条理地,有目的的抛弃,一个组织就会疲于应付各种突发事件。该组织内最宝贵的资源也会浪费在本不应该,或不再应该投入的事情上。

一个管理者思考方式的刻板化、局限化、模式化即为“恒道”、“恒名”,会成为经验主义的束缚。

在《德经》中,圣人针对德、仁、义、礼有句话,“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其意在告知:做人应该以德、仁为本,礼仪是由此衍伸出来的表象,如果不知厚薄,只注重表面的礼仪就会使社会道德沦丧,为人失去标准,芸芸众生, 1

德和仁是做人之源,一定要重视其本质的东西。

《弟子规》中讲到“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已有能,勿自私,人又能,勿轻訾”。是在《道德经》的思想上,让人们去遵循的行为准则。我们均在其中,切莫置之度外,“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拿到企业管理中,都是我们管理者学习的楷模。

“上善如水……,居善地,心善渊,予善天,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其意是一个人,心胸要保持宁静,交友要诚心相对,说话要诚信可靠,从政要有条有理,干事要利用特长,行动要抓住时机。一个人,正因为名利无争,才没有过失。

我们都经历过“你是谁?”这样的培训,但在工作和生活中,扪心自问,很多人不知道他是谁!身为子女不知道父母的出生年月,百善孝为先,只能挂在嘴上。因为有多少老人被救护车拉进了医院,做儿女的才去尽孝,而平时不知道“父母呼、应勿缓,冬则温、夏则清”应该是做儿女的首善孝道!《道德经》里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洁身自爱的品质。“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是我们做人、处世的行为准则。

圣人在几千年前,总结的为人之道,在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位在高官或身处朋友兄弟之间,潜心历练,百利而无一害。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故强良者不得死。我将以为学父。”揭示的是宇宙万物的演化规律。也是《道德经》的玄

奥和博大精深,后人不同的理解方式,成就了人们不同的为人、做事的方式。为什么有的人发达,有的人卑微,并非全由命中注定,而是胸怀和道行决定。

初读《道德经》让人感觉很枯燥,甚至会觉得“不可思议”。其不可思议之一就在她的境界。

《道德经》博大精深,是我们修身、齐家的良方,也是提升和重塑个人职业修养的良师益友。无论您是身居高官还是普通员工,是为人父母还是为人子女,如果能有一颗平常心又能够静下心去读、去感悟真谛,将会得到一生享用的精神财富。

2014年6月9日

相关热词搜索: 道德经 学习心得

版权所有:旺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旺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旺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