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15篇

时间:2022-08-14 12:42:02  阅读: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15篇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

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被认为是百无一用的呆子,但是我认为只有先做呆子才能之后做聪明人。

一位日本老科学家讲过这样一个道理“要想成为一个科学家,必须要聪明。”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这样。所谓脑袋聪明的人可以说他们如同腿脚快的游客,虽然他们可以捷足先登的到达他人尚未涉足之地,可恐怕会遗漏路旁,脑袋笨的人犹如走路慢的人,一直漫步在后,往往毫不费力的把珍宝捧在手中,脑袋聪明的人正是因为他们的推测,可以纵观路上的所有难关险阻,至少也是有这种预感的,所以常常容易挫伤自己的进取的勇气。对于脑袋笨的人来说,别人的工作总是显得卓越出色,同时也感到大人物的工作也似乎可以做到,因此,很自然地刺激着自己的上进心。脑袋聪明,而且又自命不凡的人即使能为人之师却难成大家难为大师。正如苏东坡所说的难得糊涂。我觉得难得糊涂的境界就是一种呆子的处世哲学。

人生中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有明确的答案,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用好坏来区分的。当遇到不能改变或者对自己无害而有损的事情的时候,能装糊涂,扮呆子确实也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的。所谓的呆子哲学的精髓就是能对生活中的有些事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你对人生的有些不好的事情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时候,往往它却向好的方向发展。着也许就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道理。这个道理在曾国藩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他能够在后期的官场如鱼得水就是因为把难得糊涂的呆子哲学发挥的淋漓尽致的结果。

在如今的物质世界里人们把自己的利益看的空前的重,不允许任何人伤害自己的利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过了就是浅视地表现了,糊涂一次也许更好。这就是我从曾国藩身上所了解到的“呆子”哲学。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2

曾国藩的奏折、家书及评点,深为其心胸、才华和坚守所折服,也为其后代基因传承、才人辈出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本源。我读曾氏文章是用心尽力的,总想通过字里行间读懂点作者的内心和真实,也许开始并不自觉也无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的深入,活脱脱的一个曾氏形象似乎就站在我眼面前,在诉说他的人生历程和酸甜苦辣。我似乎与他也没什么鸿沟和隔阂,挺理解他的为人和言行,不时还有心灵的沟通。

抛开其学识、仕途不说,仅就其文字的归纳整理,往往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如其养生六条和为学四字,如其家风八字和为人八本,若能联系其成长发展的经历来理解和思考,那是一定会给人以启迪和借鉴的。人活一辈子,总得要收获点什么,不断去归纳整理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好坏且不说,只要你这样做了,按照熟能生巧的规律和途径,总是会发现人生的规律和方向的。躯体可能会灭亡,可思想永远不会消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升华,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和艺术。

在读曾氏文章中,对其归纳概括我是特别的对胃口,说了我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或是说了却说不出那么好的话,比如其为学四字:生书宜速,旧书宜熟,习字宜恒,作文宜思,倘能遵守数年,必有大获于后。现在我们不习字毛笔了,写字的都是作为爱好来培养了,而且美其名曰书法。其实古人在无电脑和硬笔的条件下,习字乃一基本技能,如同今之手机党、低头族一样,一般会还不行,要玩精、玩深,还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技能是会变化的,但恒心和坚持却是时刻要牢记,轻易不能变化,否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之社会,技术发达、心情浮躁,尤应静心忌躁,为学四字勤修炼,细心揣摩有提升。这仅仅是从曾氏为学作文的一个小角度来谈其风格,若稍稍推广衍伸下,经常给朝廷写奏折,时时给家人写书函,今人出版的曾氏全集可是1800万的方块字,就这一点来讲,放眼望去,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其能位极人臣、福荫后辈,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应是名至实归之必然。

再举一例,如曾氏之流,位高权重,功劳显赫,却是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仅自己清醒,还教育家人、部属要自省,实属难得。曾氏身体不好,早年肺病,后又癣疾、白内障,更是有一颗以己度人之心,对无常之运和现实之命看得清、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事事预在先,临事妥处置,一生也算是坎坷曲折,总是转危为安、失有复得、由败而胜,作为一无背景靠山的汉人官员在满人统治的清朝为官且能善终,当真是奇事一件。通观其文,这种凡事多往坏处想、为事总往好处做的思维和做派,往往是哀兵必胜收奇功。

清代腐败盛行,陋规恶习非常之多,作为在朝为官的曾氏要完全脱俗也不可能,一方面他牢记祖训治家八字诀: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另一方面又提出立身处世的“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也许正因为如此,曾氏才得以在贪腐成风的清王朝能够立身,并屡立奇功。

有人讲,综观中华历史,能够安身立命、文治武功的只有两个半人。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半人指的就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同阵营的中国现代两伟人毛泽东、蒋介石都一致推崇曾国藩,抛开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曾氏的作派和人格不无关系。过去我们都知道,曾氏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当年的他就有了曾剃头的恶名,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曾之过仍然是不可推卸的。可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也无法苛求历史按照我们的思维来进行,所以作为一个历史事实的绕不过去的人物曾国藩,无论从其练兵治军,还是为官理政,抑或家风传世,都有不少的营养值得我们吸取。

其实要说的还有很多,这里只就很小的两个环节或特点略作评述,无非想传递一种信息,就是不要一般地拒绝或是简单定性我们所遇到的人或事,只要多点视角和理性,多站在人或事当时的情境和实际出发,我们得出的就不仅仅是更加接近科学的结论,而且是能够更加理性和谐地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智慧。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3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4

读完《曾国藩传》,对我启发最深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曾国藩的“笨功夫”和“死磕”精神。他通过超人的努力,走通了科举之路,曾国藩本人的天资连一般都谈不上,更不用说聪慧,秀才就考了7次才考上,他一生做事从来不绕弯子,不走捷径,总是按照最笨拙,最踏实的方式去做。涓滴积累,水滴石穿,追求最扎实彻底的功夫,一步一个脚印。做人讲究“拙诚”,不玩心眼。他带兵,讲究“结硬寨,打呆仗”,从不依靠奇谋诡计,只凭坚韧踏实,死磕到底。逻辑思维创始人罗胖每天以60秒死磕自己,我们很多007学员,都是以日更来死磕自己。

吴军说“人的成就,都不在于开始了多少件事,而在于结了多少次尾”。我们通常定计划容易,开头也很多。但能够有恒心的,有始有终的,做完一件事或者几件事的情况比较少,大多数时候,我们不愿意下笨功夫,不愿意死磕到底,所以你就只有开头,没有结果。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智商。自己也是没有恒心毅力的人,所以才加入007,来死磕自己。

二是:曾国藩善于自省。年轻时,曾国藩也有很多缺点和毛病,并且知识面很窄,眼界见识也不高,他通过写日记天天自省,高度自律,来一次脱胎换骨的改变。再一次证明了人的能力和自我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官场的失利也让他痛定思痛。写信给各位好朋友,让大家给他多提意见,帮助自己总结经验教训。自己来了一场中年变革,为后面的事业奠定了基石。

我看得到上的朋友以及我们007的战友,很多人坚持冥想,也都是善于自省的人,自己也在坚持写“”每天三件事”,里面有一个小确幸,让我提升了自己对生活的幸福感,还有个昨日收获,让我反省了自己很多需要改进的缺点。

曾国藩也是在自省中了解了人性的复杂,明白了“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行事过于放荡的人,表面上是强者,实际上却是弱者,这片土地真正的强者,都是表面上看起来柔弱退让之人,最后曾国藩用诱之以名,拢之以利,网络天下英才,扩大巩固湘军,完成了他的“中年变法”。

对这一点我感触最深,最主要是因为自己,在读这本书之前,也一直是曾国藩说那个方刚之人,做什么就凭着自己的直性子,自以为是的观点。在工作上,不喜欢公司那些讨好领导的人,觉得任何时候以实力说话,以至于在职场中一直磕磕碰碰。在家里,也是暴脾气,和家人有事商量一言不合,就脸红脖子粗,说话声音也很大,方刚之气溢于颜表,很多时候,也让家人心理承受很大的压力。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5

九月,两会安保加上防范台风“山竹”,生生把所里的同志们忙成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看着大伙“电量红格”的样子,实在不忍心催大家交读书心得。于是只有改变自己“慢品”的阅读习惯,开启外挂模式,用两天的时间囫囵吞枣地读完了《曾国藩传》。下为拙见,汝且阅之,权当杂论。

在我的知识储备中,曾国藩是清末湘军名将。不过与中国传统名将不同,曾先生是认真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初用兵时逢战必败,逢败必寻短见,还又都每次都死不成!正当你感叹他烂泥扶不上墙时,突然峰回路转,终于从失败中总结出一套战法,也是唯一的战法。类似于毛主席他老人家的围点打援,但曾先生更绝!战法就两个字:砌墙!也就是说他在城里防御时就砌高墙固守,然后调集援兵内外夹击敌军。如果换他进攻就在敌人的城池处砌更多的墙,一是围困城中之敌,二是阻滞援兵。待敌疲惫,再各个击破!话说做曾先生的敌人也够憋屈的,天天面壁啊!想想自己小时候因顽皮被老师罚面壁思过,我就对太平军将士莫名生起同情之感。

可从《曾国藩传》中,我读到的是曾先生对成功的养成。出兵平乱是为臣的责任,失败自杀是对结果的担当,有将如此,我想兵也不会弱到哪去。至于在失败中学习,那就是他从小起早贪黑苦读养成的习惯,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式。能在战败中总结出太平军长野战、短守城的特点,及时调整战术战,则是学习中的机变。顺势而为,因势利导是战场上的制胜之匙,也是曾先生的为官之道。他善识人也善用人,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能容人!用人不避亲,重用弟弟曾国荃能上阵杀敌,收复南京。能识人用能,启用李鸿章内外斡旋再续晚清数十载寿数。更能容忍左宗棠对其诸多攻讦,隐忍退让,最终成就老左收复新疆,奠定了我大中华的西北版图!

我斗胆借用林语堂先生评价苏东坡的一句评语:曾公,真高士也!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6

古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细读《曾国藩家书》,让我感受到这句话其中的深意,仿佛是在与一位满腹经纶的长者对话,书中一行行细腻的文字,一封封深情的信件,让我感受到了曾国藩为人处世的智慧和人格魅力。

对于自身,他注重讲德,讲求诚心、正意、修身、齐家的道理,努力做到不负父母生养之德。他终其一生都在严格要求自己,体察人才,一直都心存善念。从他的家书中,不难看出他不断完善自己的品德,每天都要用小册子记录自己的想法和失败教训,以便及时克服。他“吾日三省吾身”,在自省中谨言慎行、孝顺父母、疼爱兄弟,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我们时常懒散,在一件事情上即使是有了去实现的想法,最终却做不到知行合一。因此,我们要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讲德行、讲孝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对于工作,他尽心尽力。欲成大事者,一定要有大格局、大气魄。做一件事情,要心思缜密、注重细节、全神贯注,自始至终不松懈。人没有恒心,做任何事都不会有成就。作为一名法律工作者,我们的工作是神圣的,我们要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工作中遵规守纪、安分守己、踏实做人、干净干事。对当事人负责到底,心中时刻记得群众,耐心倾听群众的诉求和心声,帮助人民群众解决好各种法律问题。时刻讲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做有品位、有品质、有品德的人。

对于学习,曾国藩在《致诸弟》中提到读书的重要性和读书的方法。关于读书与修身养性,他教育儿子和兄弟子侄读书要勤勉,安于居家苦学,坚持早起,拥有恒心。他勉励兄弟自立课程,还为他们设立了课程表,从早到晚,从读书到写字再到修身养性,详细至极。作为青年干警,我们始终要注重增强理论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强化系统性、条理性,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文化素质。在学习书本上知识的同时,更要运用到实践中,和同事讨论学习,互帮互助,努力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用。同时对照标准要求,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剖析,做到从心灵深处查找自己认识上的不足,从工作态度中查找工作落实上的不足,从生活态度中查找在自身要求上的不足。

《曾国藩家书》中处处洋溢着德行、慎独、亲情、友情,这就是我们所缺失的东西,学习这本书中的内容,我们也会少几分浮躁和狂热,多一些宁静与安逸。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7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是近代中国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一起并称为“晚清四大名臣”,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借用唐浩明先生的评价就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我们都无法否认的是,在那个时代,他挽狂澜于即倒,在这个时代,他文章德行影响深远。

《曾国藩家书》收录曾国藩从年轻至去世前的百余篇较有代表性的家书,按内容大抵可分为治军、为政、修身、治学、处事、交友、用人等章。由这些书信,可探索到他一生的行为思想,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换,由于他功高盖主而树大招风,所以他虽身居高位,但内心却如履薄冰。《曾国藩家书》是一面镜子,真实的折射出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我阅读的这篇文章,就表达出了他“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的观点。

宋朝的朱熹说过:“天下事,坏于懒与私。”这与“人败皆因懒”是一个意思:纵览古今兴衰成败,凡是导致一个人失败的原因,主要就是懒惰。现在有句话说:“昨夜梦里行万里,今晨醒来在床上。”现在许多人都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心比天高的梦想,但又吃不了苦,很难坚持,并为自己照例千百个不坚持的理由,于是日子就变得得过且过了。读完这篇文章,我就明白了:我们现在偷的每一次懒,都是给未来挖的坑。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机会也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努力才会有回报。

古人常说:“性谦受福。”而“事败皆因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保持一颗谦卑的心,做事情才会顺利。一个人如果有了很大的功劳后,还能谦虚谨慎地做事,怎么会不成功呢?但如果这个人成功后,开始变得骄傲自大,那就没有人愿意和他打交道了,这就是衰败的开端。读完这篇文章,我深刻地领悟到了,对人谦逊有礼,就能不断地积攒福气,我们的人生才能顺遂。

司马光说:“奢则多欲,君子多欲则念慕富贵,枉道速祸”生活中有不少人认为,在物质充裕的今天,勤俭的美德已经过时了。实则不然,唯有保持勤俭,切忌奢侈浪费,才能幸福一生。如果子女胡乱挥霍,就会导致家庭的衰败。所以我们不能养成骄奢淫逸的恶习,勤俭一生,就能幸福一生。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阅读,我将会把“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牢记在心,做一个勤奋、谦虚、勤俭的人,让自己因此幸福一生。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8

初读《曾国藩传》前,觉得曾国藩只是个众人皆知、无人不晓的“卖国贼”,勾不起我的阅读兴趣。但翻阅数页之后,似乎有点爱不释手了。

从国家和民族角度而言,曾国藩的确是个置民族的安危、人民利益不顾,屈服于西方列强对华政策而又竭力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的“卖国贼”。对于其一生的罪恶我觉得不应该归咎于他个人品质,而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由他出身的半殖民地条件下的地主阶级决定的。从个人角度而言,我觉得曾国藩是个修养颇高,有头脑、有远见和有谋略的人物。

他的一生经历大致可以分成七个阶段:跻身六曹、创建湘军、坐困江西、决战安庆、攻陷天京、剿捻失败和抑郁而死,可谓有起有伏,人生变数无穷,读之颇有感触。

首先,曾国藩精通古文,广泛猎读,在学术上向很多当时有名人士请教,这些不仅增长了个人方面的见识,也大大提高了个人声望。曾国藩能如此顺利成为二品官,一方面是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和聪明能干,另一方面是由于受到穆彰阿的垂青和举荐。也许是这一切对于曾国藩来说太顺利了,造就了他当初锋芒毕露、自恃清高的性格,使他在坐困江西期间处处碰壁、受到地方官员的百般排挤和刁难。

其次,曾国藩经过一年的大彻大悟再度出山,受命为钦差大臣和两江总督,为其大展夙志提供了舞台。其实曾国藩受命为两江总督是清政府为形势所逼,迫不得已,由于清政府所依靠镇压太平天国的江南大营就在此时溃败,只能依靠曾国藩集团所创建的湘军来镇压太平天国了。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机会永远垂青于有准备的人。

再次,湘军攻陷天京以后,曾国藩自剪羽翼,释清廷疑忌,自保末路,足见其经验丰富,政治嗅觉之灵敏,审事详明,处事果断。

最后,曾国藩是个爱才如命,求才若渴的贤人。行军打仗,每到一地,必广为访案,凡具一技之长者,必设法延至,收为己用;闻有德才并兼者,更不惜重金,驰书礼聘。他还能虚心纳言,鼓励众幕僚直言敢谏,故能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他在事业上能够取得如此成功,与其有很大的关系。

读此书不仅让我对曾国藩有了更为全面、细致的了解,从中受到不少启迪,而且加深了我对近代清朝历史的认识,同时引起我对那拉氏——慈禧太后的兴趣。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9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在本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封是这样说的: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幅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向。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弟当以为鉴戒。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做事情时,一定要坚持,不要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坐这山望那山。人如果没有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恒心,一辈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我生平就犯下这样的错误,受害不小。在翰林院的时候,应该好好研读诗词,却喜欢看其他乱七八糟的书;学习理学的时候,却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诗文;在六部的时候,没有全身心对待公事;在外带兵的时候,又不去专注军事领域。回头发现,自己百无一成。弟弟们当引以为戒。

其实,我们总是会彷徨,会怀疑自己的梦想是否现实,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也许在未来的一天里,所热爱的事情并没有成为一个好的工作,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有了车子房子用着名牌,那个时候,我确定我会焦虑会质疑自己,会后悔自己选定的方向。但这个时候一定要想想身边一直支持着我们的那些人,也许是网易云随口一发的emo动态下鼓励你的陌生人,也许是察觉你朋友圈端倪的好朋友,也许是默默相信你的爸爸妈妈。为目标奋斗,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见异思迁。也不该怀疑在一件事上钻牛角尖的自己,当时在看奇迹笨小孩这部电影时,除去感叹这是一部让人心里激起波澜的鸡汤以外,也深受感动,主角景浩坚毅的眼神,坚持不懈,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他的成功有运气buff,但更多的还是他自身的魄力,“大力”不一定出奇迹,单但用心一定会出奇迹。立长志,而非常立志。与其在某一个夜晚听着伤感歌曲为自己的碌碌无为焦虑,或是在朋友圈年复一年的立着从来无法完成的flag,不如把收藏夹里落灰的那些励志鸡汤全部删除,直接行动。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也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开始憧憬,也许有一天,会和喜欢的人写一封信或者收到他的信,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一定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一定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那种感觉肯定和读微信消息不同,怪不得古人靠着书信,远隔千里好几年也依然有着浓厚的情感,而如今的人却如此忌惮异地。亲友也是一样,打出来的字总是和手写不同,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真情实感。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物质不能满足人的所有,不然片酬千万的明星为什么总是喜欢做出轨找嫂子吸毒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一定还是生活中缺少太多真情实意充足自我。不过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甚至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赚大钱都成了很多人一生唯一的目的,看过《西虹市首富》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物质经常会挤走人身边更纯真的一部分。虽然我依然喜欢钱,但是对纯粹感情的向往也更多了。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0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1

我信步于我的书架中,偶然,我发现了一本有些陈旧的《曾国藩家书》,我随手翻开,不禁投入到了这本书中……

我默默地合上了最后一页,心中却不禁感慨万千。

那不过是几十封普普通通的家书,却是当年曾国藩万千智慧的结晶。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为政、用人、养生、军事……无所不有。

“古来大战争、大事业,人谋仅占十分之三。”这是曾国藩家书中的原文,曾国藩早已明白: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他因此胜不骄,败不馁,心静如止水。读至此处,我不得不佩服曾国藩,他不愧为晚清重臣尔!

曾国藩,谦而不卑,忍而不懦,威而不猛,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但是曾国藩的信也是为我们而写的,他也给了我们一个有力的提醒。透过家信,看看曾国藩,再来看看我们自己,我们不禁会羞愧万分,我亦然。

曾国藩,他受过无数委屈,但他毫不声张,默默忍受。打落牙齿连血吞,好一个硬汉!当今的我呢,却是一个弹簧,别人一压,就蹦得老高。那次,一个同学和我发生了点矛盾,他便用手中副班长的权力把我恶告一通,我听见了,火冒三丈,冲上去和他争辩了起来,甚至差点动手,乃至我又多了一个仇人。如果那是曾国藩呢,他也许不会争辩什么,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我回想起来,不禁惭愧万分,中华民族自古以“忍”为上德,我为什么不能忍呢?

曾国藩有着一套独特的治家之法,勤俭持家,努力治学,睦邻友好,读书明理。这是曾国藩留下的十六字箴言,也是治家的核心理念,是家庭兴旺的基本,但是这也留给了我们一个思考,我们是这么做的吗?纵观社会,连壁纸都是“豪华、奢侈”的设计理念,“座上珠玑昭日月,堂前黼黻焕烟霞”。哪里有节俭在?富二代,官二代,努力治学何处寻?……也许,我们应该汲取一下曾国藩的智慧了。

跟我们一样,曾国藩身上原来也有许多恶习:居功自傲、出言不逊、待人无礼……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但是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努力克服,战胜缺点,成为了一个谦虚有礼的正人君子。伟人总是有相通之处,富兰克林生前也是这样一个能够克制自己,去除恶习的人。由此,曾国藩也告诉了百年之后的我们一个道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只是因为他们比常人更会克服恶习。至此,我不禁感叹:曾国藩成功之道,无过于此!

这本书封面上有二十八个字,其曰:做人处事之典范,修身养性之圭皋,为官从政之精髓,治国安邦之箴言。我读完了,不禁感叹道:“这本书无愧于如此评价了!”

曾国藩,晚清重臣,几百年前,他留下了这些珍贵的信,今天,当我再次打开那些尘封的家信,我却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曾国藩的良言,不正是我们遗失的宝藏吗?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吗?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2

近日读了由萧一山先生呕心沥血所创作出来的《曾国潘传》后,令我感慨万分,对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刮目相看。此书深刻透彻地分析了曾国藩政治和学术思想的形成、发展以及影响,同时也概述了以曾国藩为核心的政治集团的形成发展和主要特征。除此之外,萧一山先生还在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曾国藩的生平经历和主要事迹并重点记述了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和捻军起义的过程,同时还系统客观地总结评价了曾国藩的历史作用,是第一部全面评述曾国藩的历史著作。

那么曾国藩究竟何许人也呢?曾国藩在1811年出生于湖南双峰的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从小热爱书文,后来只身一人进京赴考,凭自己的才华斩获进士之名并且在京师任职,年仅37岁便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留下了"十年七迁,连跃十级"的美誉。在我看来,陆游的这句"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便是对曾国藩一生最好的评价了。本是胸怀大志的一代鸿儒,却因硝烟四起的国土毅然选择了弃笔从戎。当如日中天的太平天国肆虐华夏大地之时,心怀天下的曾国藩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在战斗中磨炼自我,逐步掌握了用兵的精髓所在,最终得以崛起,为平定动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但这样兢兢业业的他却被皇上所猜疑,借口曾国藩汉人身份而将已然许诺的`王位贬成了"毅勇侯",他忠实的将士门为其抱打不平,甚至一致拥戴曾国藩自立为王。熟读史书的曾国藩焉能不知"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道理呢?但"君为臣纲"的儒家思想已然融入了曾国藩的骨肉之中,他的内心不准许他作出这样违背道德的事情。所以在如此巨大的权力诱惑之前,他始终不忘初心,不存半分怠慢之心地服务于当朝圣上,可谓是无愧于国家了。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3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即将崩溃倾倒的清王朝又延续了60多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蒋介石也是如此,他也表明一生中独服曾国藩。蒋介石还把《曾国藩家书》作为黄埔军校的教材来治军育德。

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这是近代志士仁人脍炙人口公认的一句名言。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守穷"的官场绝学。"穷为保官之道,穷为善身之道"这是他的一个信条,这信条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他写一副对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来激励自己,一生做个"文官不贪财,武官不怕死"的守穷廉政的好官。在家书里可以看出,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

是最好的哥哥,能教导和照顾好弟妹,体贴入微;

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今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人情冷漠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里,认真地读读《曾国藩家书》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真是值得每个人一读,尤其对当今的富二代教育大有裨益。自古看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多因纨绔子弟的"文官爱财、武官怕死"丢了世袭荫泽。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着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泽东说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是很准确的。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

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他写出的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个朝代的文坛,可谓是道德文章冠冕一生的人物。

读罢《曾国藩家书》,我油然而生的除了敬佩还是敬佩!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4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晨星,曾国藩就是为数不多的实现者之一。他的功业无人可以效仿,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他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国藩家书》中通过教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做官等方面,展现了曾国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毕生追求。他的家书句句妙语,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是为人处世的金玉良言。

在本书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封是这样说的: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幅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我生平坐犯无恒的弊病,实在受害不小。当翰林时,应留心诗字,则好涉猎他书,以纷其志向。读性理书时,则杂以诗文各集,以歧其趋。在六部时,又不甚实力讲求公事。在外带兵,又不能竭力专治军事,或读书写字以乱其志意。坐是垂老而百无一成。弟当以为鉴戒。

这段话的意思是人做事情时,一定要坚持,不要见异思迁,吃着碗里看着锅里,坐这山望那山。人如果没有坚持做好一件事情的恒心,一辈子也不会有所作为。我生平就犯下这样的错误,受害不小。在翰林院的时候,应该好好研读诗词,却喜欢看其他乱七八糟的书;学习理学的时候,却喜欢看各种各样的诗文;在六部的时候,没有全身心对待公事;在外带兵的时候,又不去专注军事领域。回头发现,自己百无一成。弟弟们当引以为戒。

其实,我们总是会彷徨,会怀疑自己的梦想是否现实,是否会给自己带来实质性的好处,也许在未来的一天里,所热爱的事情并没有成为一个好的工作,没有受到大家的认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有了车子房子用着名牌,那个时候,我确定我会焦虑会质疑自己,会后悔自己选定的方向。但这个时候一定要想想身边一直支持着我们的那些人,也许是网易云随口一发的emo动态下鼓励你的陌生人,也许是察觉你朋友圈端倪的好朋友,也许是默默相信你的爸爸妈妈。为目标奋斗,不要半途而废,更不要见异思迁。也不该怀疑在一件事上钻牛角尖的自己,当时在看奇迹笨小孩这部电影时,除去感叹这是一部让人心里激起波澜的鸡汤以外,也深受感动,主角景浩坚毅的眼神,坚持不懈,把一件事情做到了极致,他的成功有运气buff,但更多的还是他自身的魄力,“大力”不一定出奇迹,单但用心一定会出奇迹。立长志,而非常立志。与其在某一个夜晚听着伤感歌曲为自己的碌碌无为焦虑,或是在朋友圈年复一年的立着从来无法完成的flag,不如把收藏夹里落灰的那些励志鸡汤全部删除,直接行动。

读《曾国藩家书》,从第一封家书开始,我也被书里浓浓的亲情味所感染。随着阅读的深入,这位被誉为“清朝第一中兴名将”的形象在笔者心里彻底被改变了。一封封看似聊着居家艰难的家书,字里行间蕴含的是对祖父母、父母、兄弟、妻儿、亲朋好友的浓浓的挂念、敬重、关怀、关心之情,每一封家书都洋溢着浓郁亲情。看的笔者都想让时光倒退几十年,重新回到仅靠书信联系的时代。

如今人们,就应说是赶上了好时光。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论多远,都好像在咫尺之间,都能够透过电话、信息、微信、网络进行随时随地的交流。电子通讯技术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现代人能够说已经告别了原始的信纸、信封。但是,无论如何方便快捷,总觉得少了一点感觉。读着《曾国藩家书》,不由自主开始憧憬,也许有一天,会和喜欢的人写一封信或者收到他的信,一封封透着墨香和纸香味的信,读起来,一定感觉特亲切特温馨,信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一定都活灵活现,都栩栩如生,仿佛寄信者就坐在自己身旁。那种感觉肯定和读微信消息不同,怪不得古人靠着书信,远隔千里好几年也依然有着浓厚的情感,而如今的人却如此忌惮异地。亲友也是一样,打出来的字总是和手写不同,无论是接电话还是看信息,总觉得少了一点韵味和真情实感。

读《曾国藩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作为史上名臣曾国藩的另一面,那就是人性中最美丽最温馨的善良之光的闪现。那一封封家书,无论长短,字里行间充满的是对亲朋好友的挂念、关心和关怀,字里行间充满的是中华民族最完美的道德——孝悌。一代名人重臣透过家书让我们看到了他深厚的道德修养。看曾公的家书,感受到的是他骨子里那份对家人的浓浓亲情。作为一个在京城做官的人,曾公在给祖父的一封家书中写到,“在京为官之人都是东拆西借的过日子……”曾公在家书多次提到生活的艰难,但是总是尽力的帮忙家人和亲朋。看到这些,我感动了,而且感动的想流泪。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虽然物质生活十分富足,但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感到很迷茫,很困惑。物质不能满足人的所有,不然片酬千万的明星为什么总是喜欢做出轨找嫂子吸毒这种奇奇怪怪的事情,一定还是生活中缺少太多真情实意充足自我。不过也许是因为此刻的这个世界诱惑太多,也许是因为人人都忙于追名逐利,如今,人与人之间以前拥有的浓浓亲情和友情好像在逐渐变得淡薄,维系人与人之间感情联络的纽带越来越脆弱,感情的深浅和好坏全维系在利益的天平上。甚至年龄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开始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旦利益的天平严重失衡,以前浓厚的亲情和友情就会变得寡淡如水。古人所云的“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的人间百态,在当今物质极度礼貌的社会上更加凸显。我们将一切都归咎于穷和富这两个字,似乎有点偏薄。

赚大钱都成了很多人一生唯一的目的,看过《西虹市首富》的人应该都能感受到,物质经常会挤走人身边更纯真的一部分。虽然我依然喜欢钱,但是对纯粹感情的向往也更多了。

曾国藩传读书体会篇15

曾国藩的奏折、家书及评点,深为其心胸、才华和坚守所折服,也为其后代基因传承、才人辈出找到了令人信服的本源。我读曾氏文章是用心尽力的,总想通过字里行间读懂点作者的内心和真实,也许开始并不自觉也无感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读的深入,活脱脱的一个曾氏形象似乎就站在我眼面前,在诉说他的人生历程和酸甜苦辣。我似乎与他也没什么鸿沟和隔阂,挺理解他的为人和言行,不时还有心灵的沟通。

抛开其学识、仕途不说,仅就其文字的归纳整理,往往能透过现象看出本质,如其养生六条和为学四字,如其家风八字和为人八本,若能联系其成长发展的经历来理解和思考,那是一定会给人以启迪和借鉴的。人活一辈子,总得要收获点什么,不断去归纳整理自己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好坏且不说,只要你这样做了,按照熟能生巧的规律和途径,总是会发现人生的规律和方向的。躯体可能会灭亡,可思想永远不会消失,能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提炼升华,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和艺术。

在读曾氏文章中,对其归纳概括我是特别的对胃口,说了我想说却说不出的话,或是说了却说不出那么好的话,比如其为学四字:生书宜速,旧书宜熟,习字宜恒,作文宜思,倘能遵守数年,必有大获于后。现在我们不习字毛笔了,写字的都是作为爱好来培养了,而且美其名曰书法。其实古人在无电脑和硬笔的条件下,习字乃一基本技能,如同今之手机党、低头族一样,一般会还不行,要玩精、玩深,还是需要坚持不懈的。技能是会变化的,但恒心和坚持却是时刻要牢记,轻易不能变化,否则也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今之社会,技术发达、心情浮躁,尤应静心忌躁,为学四字勤修炼,细心揣摩有提升。这仅仅是从曾氏为学作文的一个小角度来谈其风格,若稍稍推广衍伸下,经常给朝廷写奏折,时时给家人写书函,今人出版的曾氏全集可是1800万的方块字,就这一点来讲,放眼望去,又有几人可以做到。其能位极人臣、福荫后辈,的确不是浪得虚名,应是名至实归之必然。

再举一例,如曾氏之流,位高权重,功劳显赫,却是时时处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始终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不仅自己清醒,还教育家人、部属要自省,实属难得。曾氏身体不好,早年肺病,后又癣疾、白内障,更是有一颗以己度人之心,对无常之运和现实之命看得清、想得透,拿得起、放得下,事事预在先,临事妥处置,一生也算是坎坷曲折,总是转危为安、失有复得、由败而胜,作为一无背景靠山的汉人官员在满人统治的清朝为官且能善终,当真是奇事一件。通观其文,这种凡事多往坏处想、为事总往好处做的思维和做派,往往是哀兵必胜收奇功。

清代腐败盛行,陋规恶习非常之多,作为在朝为官的曾氏要完全脱俗也不可能,一方面他牢记祖训治家八字诀: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不信地仙、不信医药、不信僧巫,另一方面又提出立身处世的“八本”: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戒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作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也许正因为如此,曾氏才得以在贪腐成风的清王朝能够立身,并屡立奇功。

有人讲,综观中华历史,能够安身立命、文治武功的只有两个半人。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半人指的就是曾国藩。为什么不同阵营的中国现代两伟人毛泽东、蒋介石都一致推崇曾国藩,抛开阶级分析的观点,与曾氏的作派和人格不无关系。过去我们都知道,曾氏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刽子手,当年的他就有了曾剃头的恶名,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来看,曾之过仍然是不可推卸的。可作为一个历史事实,我们也无法苛求历史按照我们的思维来进行,所以作为一个历史事实的绕不过去的人物曾国藩,无论从其练兵治军,还是为官理政,抑或家风传世,都有不少的营养值得我们吸取。

其实要说的还有很多,这里只就很小的两个环节或特点略作评述,无非想传递一种信息,就是不要一般地拒绝或是简单定性我们所遇到的人或事,只要多点视角和理性,多站在人或事当时的情境和实际出发,我们得出的就不仅仅是更加接近科学的结论,而且是能够更加理性和谐地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智慧。

相关热词搜索: 曾国藩 体会 读书 曾国藩传读书心得 曾国藩传读书感悟 曾国藩的读书体会 《曾国藩》读书心得 读书心得曾国藩 曾国藩家书读书体会 读曾国藩传心得体会 《曾国藩家书》读书心得 曾国藩读书心得体会 曾国藩传读书总结

版权所有:旺宗范文网 2010-2024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旺宗范文网]所有资源完全免费共享

Powered by 旺宗范文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冀ICP备20016797号